《全文》
上善若水,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於道。
居善地,心善淵,與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動善時。
夫唯不爭,故無尤。
00:33:50
上善若水,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於道。
《註解》
1.「上善」:“上”有“最”的意思,此處指『上德』,亦說合乎道體,有道德的人。
2.「利萬物」:水能 滋養萬物,所以能 利萬物,是本章所指“水”的第一特性。
3.「不爭」:水性柔弱,有空間就流動,碰到阻塞就停止,所以“不爭”。是本章所指“水”的第二特性。
4.「處眾人之所惡」:“水”常會積於卑下污穢濁垢的地方,是人們厭惡的處境。“水”能居惡處,是本章所指“水”的第三特性。
5.「幾」:指 “盡”、幾近 的意思 。
6.「幾於道」:“水”因為具備了以上三種特性,所以“近於道”。
《語譯》
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樣。
水善利萬物、滋潤萬物,自然而不與萬物相爭,
大家都厭惡的卑下汙穢之處,它反而安於居住停
留,這種性行,正和“道體”相近,所以最接近
於“道”。
居善地,心善淵,與善仁,
《註解》
1.「善」:本章的“善”字,有“恰好”、“恰如其分”的意思,看文句而活用。 不是指“善”、“惡”之區分。
2.「居善地」:此處“善地”喻“卑下之地”,指 聖人 立身處世,不自得,常能居下。
3.「心善淵」:“淵”指 沉靜、深沉。指 聖人 心處寂默深沉,無欲無為。
4.「與善仁」:“與”指“施與”,聖人施予的德行,如水一般的滋潤,不希望回報, 所以稱“善仁”。
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動善時。
《註解》
1.「言善信」:說話守信用,不妄言。
2.「正善治」:“正”同“政”,“治”謂“治績”, 指 聖人清靜自正,執政必善。
3.「事善能」:聖人做事,必能盡其所長。
4.「動善時」:聖人的舉動,必定能 事當其時,恰如其會。
《語譯》
上善的人處身退讓謙下,宅心寂默深沉,廣大的施與而不求回報,說話真誠有信用而不妄言,
為政能有很好的成績,做事能有很好的效果,行動則能掌握恰當的時機。
因此,上善之人的人格行為,不論 居所、心念、待人、說話、從政、處事、行動,都能自然而為,
沒有執著,沒有自我,與世無爭,而在平常的 “世間” 中示現了『道體』。
夫唯不爭,故無尤。
《註解》
1.「夫」:發語詞。
2.「尤」:抱怨、怨尤。
《語譯》
正因為不和萬物相爭,一切處於自然無為,
所以萬事也就無所怨尤了。